德智體美勞的教育方針的核心問題是樹德立人,健康的體魄與健全的思維是生理與身心健康,樹立愛人民、愛國的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是立人之本。家畜環境衛生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社會實踐證實政策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教師是思政教育的主體,將綠色發展的科學理念,融入到家畜環境衛生學教學之中,可以充分體現學科服務社會的現實意義,也就找到思政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點。
在闡述家畜適應的定義與法則中加入中國品種的耐寒、耐熱、耐粗飼特征利用問題,例如,皖東、皖西、皖南、湘西、桂林、錦江、贛南和雷州牛,都具有瘤牛的耐熱性和東南亞野牛之抗病力,適應南方亞熱帶和熱帶氣候,且五千年來與我國稻作農業相伴而生,耐粗飼、四肢健壯、善攀爬,適應山地、丘陵、河谷和盆地。闡明地方品種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傳素材,在利用中保護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闡明高濕減少被毛隔熱,水分子吸收長波輻射和蒸發與顯熱交換,也要說明水汽的溫室效應最大,但無法限制,地球寒期之間有暖期,“溫室效應”概念背景與美國將畜牧業溫室氣體作用提高51%之險惡用心。美國為何又退出巴黎協議。引發思考科學真的沒有國境嗎?
李克強總理“藍天不是奢侈品”的承諾,全社會關心PM2.5和霧霾問題,我們既要闡明畜牧業NH3與PM2.5的關系,又不要夸大產業的危害,因為工業區和農業區有距離,NH3到胺,PM2.5不能用NH3產生量評估,工業污染才是主因,不要妄自菲薄,還原教育不唯書、不惟師的本原。
在CO2問題,闡明人和生物產生的CO2不計算在減排項目中的原因,而地球大氣CO2濃度以沙漠上空為高,提示人類文明與綠色植被破壞的關系。
文化自信,在闡述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概念基礎上,講述中國沼氣利用傳統、稻鴨共作、豬沼菜、苜蓿-小麥-軍馬等有機農業案例。天時地利人和,自古華夏民族的人文傳統,道法自然就是應因自然規律,順應天時、合和地理、人類社會與天地和。畜牧場設置一定要順應當地氣侯與地貌景觀等自然因素,符合社會主體思想、人文和自然經濟發展水平。在世界人口增加,糧食相對不足的背景下,改正精料型催肥養牛為粗飼散養,積極推廣糧改飼,回歸以牧草、全株玉米、稻草、麥秸、谷草飼養草食家畜,回歸王棟先生牧草學開篇語“肉者草也”,吃進草擠出奶,回歸秸稈過腹還田的農牧結合傳統,用偉大的東方智慧繼續引領世界經濟的綠色發展。

中國建筑群的含蓄與布局于山坡,讓出平地種田。一部東方的建筑史,木頭的歷史,四梁八柱與秦磚漢瓦,河姆渡文化與吊腳樓、竹樓,半坡遺址、地窨子、延安窯洞。
傳承經典,揭示民俗之科學性。從東南沿海到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北部灣,臺風頻乃,傳統民居都是降低屋面高度,靠綠色植被遮陽,減少太陽輻射的影響,入鄉隨俗是生活智慧,風俗習慣蘊含著古人經驗,房屋朝向、村落結構與風水相依,小橋流水人家,流水熱容量大溫度低,人家易于升溫熱空氣上浮,冷熱溫差驅動水面低溫空氣流入人家室內,樹欲靜而風不止,可見,小橋流水人家之風水相依,精密舒適。牛棚也是祖先留下智慧結晶,江淮以南地區棚舍是最佳選擇,無墻壁阻礙家畜趴臥區風速加大有利于蒸發散熱和對流散熱。茅屋草舍,屋頂用草屋面也是不錯的選擇,草通氣屋頂不結露、不結霜,冬季地面和家畜被毛不會潤濕。窗戶紙為何糊在外?華北為何四合院?華南為何設天井?東北多廂房?西北為何半坡墻、高門樓?等等。
習近平同志“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與胡錦濤同志科學發展觀之“生態文明觀”一脈相承。就是適應全球“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走綠色發展的道路。畜牧場環境保護,在家畜環境衛生學教材只有六章的時候就有獨立一章,綠色發展不僅是環境保護,還包括低碳、資源利用,在現行十二章教材的教學中我們逐章都找到了闡述綠色發展理念的結合點,并將之與教學和教材建設結合起來。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傳承民本和天人合一中華文明觀,推動思政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顏培實,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家畜環境衛生學教學團隊首席教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環境衛生學分會理事長。主持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主編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家畜環境衛生學》,2016年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課題20余項。